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 |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利达集团利达报警设备
科普 |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利达集团利达报警设备
时间:2022-01-17 16:50 点击次数:

科普 |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图片

近年来,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呈蓬勃发展态势,从设计、建设阶段来看充分兼顾了人民防空要求。那么地下综合管廊到底是什么?其发展历程如何?在战争与和平时期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期我们走进城市地下空间,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发展历程演绎迭代变迁

   

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这是地下综合管廊的雏形首次出现在文学书籍中,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地下管网的重要性。

所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管沟,就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这些“住”在共同“房子”里的管线,源源不断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这个“房子”一般小可通人、大可通车。

地下综合管廊一般分为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干线是“主动脉”,主要建在城市道路中央下方,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的建设方式。支线、缆线是“毛细血管”,主要建在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下,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双舱的建设方式。缆线管廊采用浅埋沟道的方式建设,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地下管网,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从世界各国建设时序和发展规模来看,地下综合管廊19世纪发源于欧洲,最早出现在法国巴黎,始建于1833年,是以排放雨水和污水为主的重力流管线系统,管网纵横,排污口、蓄水池众多。后来,通过在管廊内部敷设供水管、煤气管、通信电缆、光缆等,进一步提高了其利用效能。

1958年,北京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广州大学城建设17.4公里,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6.4公里,珠海市横琴新区建设33.4公里,昆明市结合新建道路建设33公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呈现规划设计系统化、规范化特点,先后将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纳入城市地下空间统筹设计,协调综合管廊与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下商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同步实施。如美国波士顿拆除高速路建地下路时,整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经过近200年发展历程,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配套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及智慧运维平台等信息化、智能化科技成果不断集成应用到地下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建设运维之中。

系统工程呼唤科学防护

   

历史经验表明,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其连带性强、覆盖面广、波及面大、直接作用突出,如果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一旦遭受致命打击,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城市信息闭塞、交通中断、停水停电,致使城市居民人心动荡;重则指挥不畅、产供停顿、城市瘫痪,致使军队作战潜力严重损伤,大大削弱战争优势,难以持续进行防空袭斗争。科索沃战争之所以被戏称为“输在马桶上的战争”,就是因为美军摧毁了贝尔格莱德的供水供电系统,老百姓家里连抽水马桶都用不了,抵抗意志迅速瓦解。

地下综合管廊是“线”及“面”的系统工程,其关乎城市安全和战争胜负,因此综合管廊的设计、建设必须兼顾人防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结构设计应考虑各类管线接入、引出支线的需求,满足抗震、人防和综合防灾等需要。

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分类,因此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管廊的功能和建设方式,不能简单套用现有人防工程的防护标准,必须遵循适度防护原则、分类防护原则和经济适用原则,制定出符合其自身功能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防护标准和措施,从而提高综合管廊的防护能力。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兼顾人防要求的具体防护措施主要有:从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布局上进行关键性单元选取,对关键部位采取加固措施;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出入口、通风口、逃生口、管线分支口、吊装口、连通口以及各种露出地面的孔口盖板等口部设置各种防护措施抵御冲击波;将地下综合管廊进行防护单元划分以提高抗毁伤能力。

图片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综合管廊业绩

   
图片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管廊业绩

   
图片

通州文旅区综合管廊业绩

   
图片

杭州亚运村综合管廊业绩

技术革新支撑智慧扩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运营更具智慧性,利用效能得到大幅提高。

智慧管理。管廊运维智能平台堪称地下综合管廊的“大脑”,该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GIS、环境检测和移动通信等科技前沿技术手段,可将海量、分散的设备和传感器数据转换为系统的管理数据,实现对地下综合管廊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各阶段的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助力地下综合管廊高效运行、快速发展。

运营过程中,平台可以利用专家库和大量决策预案对管廊不同时段、不同部位的用电用水量进行自主调控,既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用电用水压力,还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外,无人巡检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平台功能。比如,上海临港地下综合管廊广泛采用装有高精度检测仪器的智能轨道巡检机器人,同时配备灭火弹、堵漏剂等装备。在平台控制下,机器人能够第一时间赶到险情现场并进行故障排查和应急处理,使地下综合管廊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智慧感知。地下综合管廊让水、电、气、通信等管线住进了“集体宿舍”,看似降低了维护管理难度,但也暗藏风险,稍不留意就会酿成事故。因此,管廊需要智慧的感知“器官”。

智能化管廊中通常设置成千上万个精密传感器,用于实时获取内部温度、湿度、地表沉降、震动、危险气体浓度、水位高度等环境信息,这就像是给管廊赋予了“眼睛”和“鼻子”。各类传感器共同织成一张监控大网,使地下空间“一览无余”,便于维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险情。

智慧决策。智慧管廊不仅能“想”“看”“闻”,还兼备“动手能力”,即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平台协同合作,面对突发状况,系统实现自主决策和快速处置。例如,当智能系统检测到一氧化碳、甲烷等危险气体浓度超标时,地下综合管廊会自动开启声光报警,提示检修人员,并控制风机加速运转,提升通风系统效率;当水管破裂,水位达到一定深度无法下降时,排水泵将自动开启,破裂段水管闸阀会及时关闭;当遭遇火灾时,系统自动启动应急照明、疏散指示、声光报警和消防灭火器,同时关闭着火区所有井盖设备和常开防火门,通过隔绝空气控制火灾蔓延。

随着智慧化、集成化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有效提升,地下综合管廊将会更好地担起“生命线”重任,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注入不竭动力。


Copyright © 2002-2020 消防器材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019546号-1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13001062119

扫一扫,关注我们